外子與同事至海峽對岸出差,順道去拜訪上海的威尼斯-- 朱家角古鎮,真讓我羨慕不已~!

外子在此買些彷古物回家作紀念。

**********************************************************************************

聞名遐邇的千年古鎮朱家角,1991年被上海市政府命名為首批四大文化名鎮之一。

朱家角地處江、浙、滬二省一市交通要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東靠虹橋國際機場,北連昆山,南接嘉興,西通平望,澱山湖下游、黃金水道漕港河穿鎮而過。

鎮內河港縱橫,九條長街沿河而伸,千棟明清建築依水而立,36座石橋古風猶存,名勝古跡比比皆是。

名鎮朱家角迷人的自然風光,在一山一湖。

真山真水顯現出江南水鄉之特色,山名叫澱山,山雖不高,名氣極大,為浙西天目余脈,此山為始,如登山望湖,有“澱峰晚照”一景可賞。

  湖,即天然淡水澱山湖,面積達62平方公里,湖東區大部分在朱家角境區,有11個杭州西湖面積大,乘艇遊湖,茫茫水天一色,湖區蘆葦輕搖,驚起野鴨水鳥,頓覺遠離塵囂,心曠神怡。

名鎮朱家角更迷人、更具古鎮特色的人文景觀,是一橋、一街、一寺、一廟、一廳、一館、二園、三灣、二十六弄。

 

漕港河水道小船

一街,那是滬上第一明清街北大街,久經滄桑,還保存得如此原汁原味,那“一線天”獨特構築,令人嘖嘖稱奇。

有“長街三里,店舖千家”之稱的北大街,老式店招林立,大紅燈籠高掛,成為江南古鎮最熱鬧的古老街道,是江南其他古鎮所望塵莫及的。

朱家角-惠民橋

惠民橋」是古鎮唯一的木結構小橋,也是最獨特的木橋,因橋面建有木板栅,上蓋磚瓦、翹角,故也稱「廊橋」。 

惠民橋又稱廊橋,橫跨於市河之上,東堍是商業中心北大街,西堍是漕河街(亦稱廟前街)。

使行人既可避風雨,又可遮烈日,這樣既為民通行方便,又為民歇腳避風雨,故稱惠民橋。

 


城隍廟

一廟,是城隍廟,已有200多年曆史的城隍廟,青瓦黃墻,飛龍翹角,吉祥葫蘆,花格落地長窗,呈現古意盎然、香煙裊繞、肅穆壯麗的景象。


花崗巖石的街面


古弄

二十六弄,實際是朱家角的古弄何止26條,每街每路都有弄,路通街,街通弄,弄通弄,形成網路式棋盤格局。

朱家角的古弄幽巷又以多、古、奇、深,名聞遐邇,這在一般江南其他古鎮上是不能相比的。


泰安閣


「圓津禪院」鐘樓

「圓津禪院」建於元代至正年間,座落於漕港河邊,為本鎮著名古剎,寺內塑有辰州聖母像,故又名「娘娘廟」。


朱 家 角 ‧泰 安 橋 (何 家 橋)

泰安橋位於朱家角古鎮漕港河口的名剎圓津禪院門前,始建於明代萬歷十二年(1584年)。

泰安橋俗稱何家橋,為單孔拱形石橋,橋高且陡,是全鎮最陡的一座石拱橋。

橋堍豎立旗竿石兩塊,系懸路燈所用,是往來船只的航標,橋兩旁青石扶手上的『飛雲石』浮雕,古朴淳厚。

用於建造何家橋的材料,是青石,且雕刻的橋欄浮雕『飛雲石』都酷似元代之作,橋前圓津禪院也建於元代。


放生橋碑文

一橋,當推滬上第一石拱放生橋,也是江南地區最大的五孔大石橋,氣勢磅礴。

放生橋

位於金澤鎮南端的放生橋始建明代,公元1628年重修。

放生橋在如意橋之北,約164英尺處,因橋下有放生,故稱放生橋,又因橋堍有總管廟,故也稱總管橋。

此橋系單孔石拱橋,橋長82.68英尺,橋高13.124英尺,在明清以後多次重修。橋石采用花崗石和青石,質地較堅。

重建放生池碑誌

 

朱家角以它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賈雲集,往來不絕,曾以標布業著稱江南,號稱“衣被天下”,成為江南巨鎮。

時有詩曰:“魚米莊行鬧六時,南橋人避小巡司,兩涇(朱涇、楓涇)不及珠街閣,看盡圖經總未知”。















上海朱家角古鎮

98.6.18 外子攝於 上海

 

98年6月17~19日上海.杭州 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詩心婆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