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45年左右,只要三棵福州杉就可以娶老婆!

果實為毬果

葉長 5~6 公分,寬 0.5~0.7 公分,螺旋狀生長而扭轉排列為 2 列狀,線形或線狀披針形,稍鐮形












104.10.21 南投清境農場




97.5.25 攝於 屏東縣 浸水營古道
杉科
中文別名 : 杉木、廣葉杉
常綠喬木,約6~9公尺。
幹皮紅褐色或灰紅褐色,縱向淺溝裂,長條片狀剝落;外皮纖維質,斷面呈紅褐色,具淡黃白色之樹脂環紋;內皮纖維質,初為淡粉紅色,刀削後立刻變為黃土色,並分泌乳白色樹脂。葉鐮刀形,在嫩枝上之葉上表面時有氣孔帶,先端往往有骨質化之鋒針,在枝條上之排列略成兩列,質硬而刺手。毬果較大,略呈球狀;鱗片先端散開,略反捲。種子較大,長橢圓形,淡茶褐色。
造林收成
民國45年左右,種一棵10米高、3公分見方的福州杉需約3年,當時一塊一吋十尺長的杉木可以換一斗米,可真是奇貨可居呢!當時娶新娘只要賣3棵福州杉就可以當聘金。在民國40到55年間,因為二次大戰結束後,許多竹子所建造的土角厝要翻修,需要大量的木材蓋房子,杉木需求量大增,居民所種植的福州杉、梧桐、柳杉,杉木價格相當好。民國50年左右因當時仍有狩獵,赤腹松鼠的危害較少;民國70年之後,福州杉的根部發生腐爛現象,又因蓋房子的需求量減少,被鐵皮屋取代,加上進口木材的競爭,已無利潤而漸趨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