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野生稻 (紅鬚稻Oryza rufipogon) 禾本科 稻屬
台灣野生稻為亞洲種多年生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分佈在南亞及東南亞,台灣最早之記錄是於新竹、桃園地區之低窪池塘及溝渠有廣泛分佈。隨著台灣土地開發,台灣野生稻的棲息地廣受破壞,分佈漸減,曾一度被宣稱消失。
野生稻可以提供抗病蟲害,耐鹽,耐浸水與酸土等特性,作為水稻育種的材料。
台灣野生稻花穗
台灣野生稻種子具長芒,可防止鳥類食用,分蘗性強,由一株漸長成叢,多年後長成一片。開花期長,開花後種子充實快速,經一週後就可掉落,穗短、種子小。
野生稻未開花結穗前,外觀像雜草,稻穀成熟後,穀粒容易脫落、掉落水中,僅留下稻梗;以前農民認為種實是被鬼吃掉了,所以稱「鬼仔稻」、「鬼稻」「鬼禾」。
野生稻(學名:Oryza rufipogon),又稱鬼仔稻,是一個野生稻種(但並非水稻的品種),目前作為人類重要食量的稻米可能由其演化而來。
在世界多處都有分布,台灣從桃園到新竹之間的水塘有發現的紀錄,70年代後絕種。
紅鬚稻 O. rufipogon
紅鬚稻花的柱頭為白至暗紫的顏色;而在於開花時期出現於護穎以外的部分,穀粒一般具芒;芒紅色較修長,在自然下垂的成熟期漸呈暗紫色,穀粒的外殼為黃、紅或紫色。具地下莖,從主莖桿分蘗組織長出。開花期基本上與品種栽培稻一樣,易受光週期所影響。
紅鬚稻可發現於沼澤濕地,開放的渠道,沼澤性的草原,沿湖與河岸邊,或者在於稻田的邊緣,一般可見於水深0.2-4公尺的範圍,生長於強光,黏壤土與黑土中。
105.8.30 & 9.7 楊梅 高榮埤塘生態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