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孔廟位於北京安定門國子監街,是僅次於山東曲阜孔廟的中國第二大孔廟,始建於大德六年(1302年),是三代中央政府官方祭祀孔子的場所。

孔廟佔地約2萬平方米,有四進院落。

建築從自南向北順次為先師門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 

 

北京孔廟的大成殿

北京-成賢街 牌樓

國子監街 ,舊稱成賢街 ,是位於北京市 東城區 安定門內的一條街巷,因在這條街上坐落著  時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國子監而得名,在這條東西不足500米的小街上還分佈著中國第二大孔廟—— 北京孔廟 。

國子監街兩端各有一個三間兩柱式牌坊 ,寫有“成賢街”字樣,在孔廟和國子監兩側各有一個同樣形制的牌坊,寫有“國子監”。




北京孔廟

孔廟及國子監門票@30元人民幣

孔廟大門為先師門,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單檐歇山頂,先師門兩側連接廟宇的外圍牆猶如城門。

大門外左右兩側各有下馬碑一塊,碑上刻滿托忒六種文字的「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下馬碑




大成門

大成門創建於元代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九檁,單檐歇山頂。整座建築坐落在高大磚石台基,中間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龍紋圖樣,五龍戲珠,栩栩如生。

大成門前廊兩側擺放著十枚仿製的石鼓,每枚鼓面上篆刻一首上古遊獵詩。


 乾隆年間仿製的西周石鼓


大成門另一面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體建築,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後毀於戰火,明永樂九年(1411年)重建,面闊七間,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擴建為九間。


「萬世師表」 匾額

康熙帝御筆題詞


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牌位,兩側設「四配十二哲」牌位配享。神位前置祭案,上設(you3)、(bian1)、五種祭器,均為清乾隆時御制。

大殿內外高懸清康熙宣統九位清代皇帝的御匾,以及民國總統黎元洪和袁世凱等的牌匾。

道洽大同」匾

“道洽大同”依《易經》解,“道”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泛指滄桑變遷的萬物規律。 “大同”語出《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與,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大同”即秦漢時代儒家學者嚮往的太平盛世。

 “道洽大同”意指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是人間正道之學,遵崇儒家學說可成就大同世界,四個字體現孔子思想的精髓。



北京孔廟內還生長有很多數百年曆史的古樹,其中最大的一棵柏樹生長在大成殿前石階下,被稱為觸奸柏,為元代國子監祭酒許衡(校長)所植,已近七百年的歷史。

 觸奸柏 / 辨奸柏

 


硯水湖 Ink Lake


硯水湖,孔廟中的一眼古井,因座落在德勝門至安定門內一帶的水線上,井水常溢到井口,水清淺而甘冽,稱爲滿井。

相傳,進京科考的舉子們,在孔廟拜谒孔子後,如飲井中“聖水”,便能文思泉湧,筆下生花。以井水磨墨,便會濃墨噴香,落筆如神。

清乾隆帝特賜名“硯水湖”。

 


檜柏古樹



孔廟古樹


乾隆石經

在孔廟後西側,有一處由近兩百座高大石碑組成的碑林,刻著十三冊儒家經典。這部石經的藍本是雍正年間的江蘇金壇貢生蔣衡歷時12年手書而成。

 

 孔廟與國子監之間,以持敬門相通。 

  • 集賢門,位於國子監的大門,門內院子東西設有井亭,東側的敬持門與孔廟相通(現已封閉)。


 北京-國子監的辟雍殿

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 ,是國子監的中心建築。

歷經 、  、 三代的北京國子監,位於北京市東城區的國子監街內,是中國最後一個國子監,保存至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雅涵於樂

北京孔廟,有清朝康熙到宣統等九位皇帝的御筆匾額。

依照清制,天子即位後要到國子監「辟雍」講學,稱為「臨雍」,然後將景仰孔子的御筆題詞,製成木匾掛在孔廟大成殿內,全國各地孔廟則臨摹比照辦理。

 乾隆 皇帝之後,每逢新帝即位,都要來此做一次講學,以示中央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重視。

 

獨占鰲頭 (右邊石雕動物頭為鰲)


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兩側的33間房,合稱為六堂。

分別為:率性堂、誠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是貢生監生們的教室。


 

孔子行教像

彝倫堂,位於辟雍以北, 元代名為崇文閣, 明代永樂年間予以重建並改名為彝倫堂。

早年曾是皇帝講學之處,興建辟雍之後,則改為監內的藏書處。




似宰相劉墉駝背狀的 羅鍋槐

 

六條聖諭

 

琉璃牌坊,位於集賢門內,是三間四柱七樓廡殿頂式琉璃牌坊 ,建於乾隆四十八年 (1783年)。

正面額書"圜橋教澤",陰面為"學海節觀",彩畫華美,是北京唯一不屬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太學門

太學中國古代中央官學 ,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

國子監中國 隋代以後的中央官學 ,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 。 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 ​​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㈠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㈡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㈢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作為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在先秦以前, 代稱辟雍 ,  時稱上庠 , 五帝時稱成均 , 以後稱太學 。 隋朝初期,設立國子寺 ,不久改稱國子監,並同時賦予主管全國教育行政職能。 而在以前, 太常兼有管理全國教育事務職能。  、 等朝國子監內往往又設太學、 國子學等。 時,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員子弟為學生,在建太學前為國家最高學府。 初先設國子學,不久改設國子監。 末設立學部( 民國以後改為教育部 ),廢除科舉制度 ,國子監撤銷。

 

集賢門,位於國子監的大門


下馬碑一塊,碑上刻滿 、  、  、  、 托忒 、 六種文字的“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1030629北京孔廟、國子監 (Day 4)  相簿

 

103桃園國際機場&北京國際機場

103北京-天壇 (Day1)

103北京-前門大街 (Day1)

北京三日投宿於東交民巷飯店

103 故宮-紫禁城的護衛城門(Day2)

103故宮-紫禁城的外朝(Day2)

103故宮-紫禁城的內廷(Day2)

103北京北火車站 (Day 3)

103北京~八達嶺長城 (Day 3)

103北京八達嶺-岔道古城民俗旅遊度假區 (Day 3)

103北京- 雍和宮(喇嘛廟) Day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詩心婆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