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筆仔初生的胎生苗




103.10.29 金門 浯江溪口


水筆仔胎生苗棍棒状15~20cm

水筆仔筆狀胎生苗


水筆仔圓錐果實


水筆仔變形胎生苗







98.3.1 攝於 台北淡水河紅樹林






水筆仔

97.9.21 外子攝於 桃園縣新屋鄉永安漁港

 

水筆仔

紅樹科,常綠小喬木,高可達5公尺,為台灣四種主要紅樹林中名聲最響亮,最廣為人知的一種。

樹皮為灰褐色,葉對生,葉形為長橢圓形,有厚皮層以防止水份散失。在台灣南部的開花期於每年5至7月,花為白色,花絲細長。為了適應泥澤土地,根部發展成支持根,有些支持根長久下來甚至發展成「板根」的形式。

紅樹科的植物具有特殊的「胎生苗」繁殖現象,原因是種子在萌芽之時需要充足的水份與氧氣,而紅樹林生長所處的環境是在潮濕缺氧且鹽份高的水澤軟泥上,並不適合種子的發芽與接下來的幼苗生長,因此紅樹科植物發展出這樣的胎生種子機制。

紅樹林的「胎生現象」是指讓其果實在成熟後不立刻掉下,包藏在內的種子伸出果實體再發育成帶有胚莖的「筆狀胎生苗」,垂掛在母株上吸取養份成長,並能利用胚莖上的皮孔進行空氣交換,直到逐漸成熟(胚莖呈紅褐色)才脫離母株掉落,這樣的過程需經過大約一季到半年的時間(在南台灣主要在每年的11月到隔年2月)。胎生苗成熟掉落後會隨著潮水飄流靠岸著地或幸運地直接插到軟泥上,再自行長大茁壯,以這樣的機制來克服生長環境的條件不足。

  原本水筆仔只分布在北部(台北淡水河流域的關渡、竹圍、挖仔尾),且多以純林形態著生,不見其它紅樹林植物。但現已被廣為移植栽種,中南部亦有分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詩心婆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