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週六送來一包她老人家搓的紅與白色湯圓,說隔日是冬至,煮鹹湯圓拜祖先兼補冬。
次日清晨外子下廚煮好湯圓,才將我們叫醒梳洗,好祭拜祖先。
兒子是新曆22日冬至生的,那天溫度好冷。
今年的冬至提早一日,是21日,溫度暖和,晚上才會下降至11度。
搞不清到底冬至是如何決定在哪一天?
不是依照農曆,好像三年是新曆12月22日,第四年便提前一天為21日?有時卻是23日呢?
或許與閏年有關...。
母親常說在冬至出生的人,命很好!
外子煮的 鹹湯圓
97.12.21 攝於 頂樓神明廳
冬至的由來與意義:
冬至,時間在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又分為十二節和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而節氣中的一個。因為它的日子並沒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我們,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回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
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回歸線轉移,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正因為如此,冬至便成為曆法上重要的節氣之一。更由於古人對於這種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有著深刻的認識,所以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就要回升了。
「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
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的稱呼,民間則多稱為「冬節」。
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後,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 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臺灣的早晚。
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 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