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一個月大的瓢瓜懸掛在灌溉水圳上,姿態真誘人~!
我小時候,就是用瓢瓜曬乾的殼所製成的水瓢,來舀井水使用呢!
花蒲(虎斑蒲)
灌溉水圳上的扁蒲果實
瓢瓜
96.6.11 攝於農舍旁田埂同一地點
扁蒲 五瓣白花
扁蒲 白花孕果
96.5.3 攝於農舍旁田埂
扁蒲五瓣白花
96.3.18 攝於大菜園
96.9.28 攝於 復興親子公園
瓢瓜-短蒲
96.6.28 攝於 嘉義縣
扁蒲 屬 葫蘆科 ,一年生蔓性草本。
別名:蒲瓜、瓠子、匏、蒲子、長瓜、夜開花或葫蘆
為我國古老的作物之一,詩經中提到132種植物中,就有「瓠」;『詩經.幽風.七月』有「七月食瓜,八月斷壺」的敘述。
扁蒲為一年生攀緣草本,有粘質柔毛。葉心狀卵形或腎狀卵形,不分裂或稍淺裂,葉柄頂端有2枚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白色。故詩云:”幡幡瓠葉,採之烹之。五六月開白花,結實白色,大小長短,各有種色。瓤中之子,齒列而長,謂之瓠犀。”此詩將扁蒲植株形態、生長習性,形容的極為貼切。
【關於蒲仔】
扁蒲原產于印度、非洲。我國自古即有栽培。屬葫蘆科一年生蔓性草本。別名匏瓜、瓢瓜、瓠瓜、蒲瓜、壺蘆、葫蘆、蒲仔、匏仔、其外表有層細細的茸毛。
扁蒲盛產期在五月至十月,嫩軟未熟的果實供食用,過熟的則表皮硬化,經曬乾後剖開可做成瓢,即以前農家用來舀水的用具。亦可加工繪圖、雕刻成工藝品。
扁蒲其外形可分為圓筒形的稱瓠,圓形的稱匏,扁圓形的稱扁蒲,上圓小、下圓大、中間細的稱為葫蘆,還有形狀似天鵝的天鵝蒲。
其中以長圓筒形和圓形的最適合食用。扁蒲除食用之外亦可刨絲曬成乾、即雜貨店所售之蒲仔絲、蒲仔乾。傳統市場中所販售的酸菜肉絲結,將酸菜和豬肉絲、筍片、紅蘿蔔綁在一起的那一段白色帶子即為蒲仔絲,可加薑絲煮成湯,不但清淡、香甜可口又開胃。
蒲瓜品種計有:花蒲、梨蒲、甜蒲、短蒲、迷你葫蘆、大葫蘆、中葫蘆、玲瓏有緻的長柄葫蘆、春鶯蒲瓜、長果扁蒲、天鵝葫蘆、鶴首葫蘆、蛟龍蛇瓜...等多種。現主要栽培品種如長形扁蒲(牛腿蒲)及花蒲(虎斑蒲)等兩種品種各具不同特性。
現在市場的主要銷售品種的果型, 參考蒲仔家族。結為瓠及匏瓜、葫蘆亦可食用,只是主婦去皮料理時較不方便。
扁蒲之種類繁多,食味有苦味及甜味之別,各類果型變化亦大。以下僅就鮮銷品種依果型大致可分成三類:
1.長扁蒲(瓠)
果實呈長圓筒形,外形似牛腿,故又名牛腿蒲,為臺灣栽培最為普遍的品種。因栽培歷史已久,地方品系間具有遺傳歧異性。果實與種子的大小都有明顯的不同,果皮顏色有淡綠色與青色虎斑之分。各品系間花期早晚差異很大,其中以雌花發生早且多之品系為優。地方品系間之特性如下:葉長 27.1 ~ 29.3 公分,葉寬 18.8 ~ 22.3 公分;主蔓徑 0.9 ~ 1.1 公分;子房長形,適收期單果重 685 ~ 715 公克。
2.水壺蒲(匏)
果實下部圓大,近於圓球形,近果梗部分突出呈洋梨形,果皮顏色有淡綠色與青色虎斑之分,屬於中熟品種。嫩果可食或製造蒲脯,老熟果曬乾後,由縱徑對半剖開,可做水瓢用。地方品系間之特性如下:葉長 27.6 ~ 29.1 公分,葉寬 19.0 ~ 21.3 公分;主蔓徑 0.8 ~ 1.0 公分;子房橢圓形,適收期單果重 450 ~ 715 公克。
3.葫蘆蒲
果實上部位較小下部位較大,腰部纖細,形狀與大小視品種不同而有很大的變化,縱使同一品種,結果期的早晚也會影響其大小,初期結果者,腰部以上較肥大,後期結果者,因養分供應不足,上部較瘦小。果皮一般為淡綠色,嫩果果肉柔嫩,老熟果則可做盛水、酒的容器。地方品系間之特性如下:葉長 28.3 ~ 29.6 公分,葉寬 22.0 ~ 25.3 公分;主蔓徑 0.8 ~ 1.0 公分;子房葫蘆形,適收期單果重 685 ~ 729 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