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圍漁港漁獲拍賣中心的海魚,似乎都是剛自返港的船舶所卸下的新鮮貨。
魚種琳瑯滿目,我都說不出名字~
後經魚拓大師及自然攝影中心海魚專家指點,得以慢慢認識這些魚名。感謝他們!
銀色海魚 -- 鰆
鯖科
俗名 : 土魠、馬加、馬鮫、梭齒、頭魠
各沿岸國重要之食用魚,經濟價值高。煎食、煮味噌湯或加工成魚羹皆宜。
體延長,側扁;尾柄細,兩側在尾鰭基處各具3條隆起脊,中央脊長而高,其餘二脊短而低。頭中大,稍側扁。吻尖突,大於眼徑。眼較小,位近頭的背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上下頜齒各具齒一列,齒強大,側扁,三角形,12-16枚,排列稀疏;腭骨及鋤骨亦具齒,舌上無齒。第一鰓弓上之鰓耙數為0-2+1-8。體被細小圓鱗,易脫落,側線鱗較大,腹部大部分裸露無鱗;側線完全,無分枝,沿背側延伸至第二背鰭後方急降至腹側,再呈波浪狀伸達尾鰭基。第一背鰭具硬棘XV-XVIII,與第二背鰭起點距離近,其後具8-11個離鰭;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尾鰭新月形。體側灰綠色,腹部銀白色,成魚體側有50-60條波形黑色橫帶,幼魚則呈點狀。
腹側黃線海魚 -- 紅甘鰺
鰺科
肉質鮮美,可作生魚片,亦可煎食、煮湯皆宜。
體呈長圓形,腹面圓。脂性眼瞼不發達。主上頜骨寬大,使得上頜之末端呈圓形,且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寬大之齒帶,鋤骨、腭骨及舌面皆有齒。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11-16。側線無稜鱗。尾柄兩側之肉質稜脊幼時不明顯,隨著成長而逐漸發展。無離鰭。尾柄處有凹槽。幼魚時,頭部具斜暗帶,體側具5條暗帶;中魚時,體側及各鰭呈黃色、橄欖色或琥珀色。頭部斜暗帶逐漸不顯著,體側暗帶則已消失;成魚體色變化大,體背藍灰至橄欖色,腹面銀白至淡褐色。體側另具一條黃色縱帶,但有時不顯。各鰭色暗,尾鰭下葉末端淡色或白色。
雙髻鯊科
學名:Sphyrna lewini,
路氏雙髻鯊 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
丫髻鮫科
雙髻鯊,又稱丫髻鯊,是真鯊目的一科,種類不多,各種之間差異不大,頭的前部向兩側突出,眼睛在突出部分的頂端,視野更有立體感,容易分辨遠近,如同古代女子頭上梳的雙髮髻。魚體最大可達4.5米,性兇猛,以魚類為主要食物,是一種食人鯊,常成群活動,互相用姿勢語言交流,曾有報導達500條的群體,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海洋水域,全世界都有分布。
雙髻鯊繁殖是胎生或卵胎生,一次能生20多條幼鯊。
俗名 : 犛頭沙、雙髻鯊、雙過仔、丫髻鮫
棲息於臺灣沿岸至外洋大陸棚或島嶼棚的大型鯊魚。夏季時,聚集成大群洄游至北方水域。胎生,每胎29-37尾幼鯊。肉食性,以其他軟、硬骨魚類及頭足類、甲殼類等底棲生物為食。
具攻擊性,對人類具有潛在性危險。胎生,一胎可產下29-37 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50-60公分。
鱸形目
隆頭魚科
豬齒魚屬
香港稱為青衣,又稱黑斑豬齒魚、青衣寒鯛,俗名四齒仔、西齒、石老、青威。
本魚體延長而呈長卵圓形,頭部背面輪廓圓突;上頜較短,向後不達眼前緣;上下緣各具 4犬齒。頭頗大,背緣稍陡,略呈均勻圓突,尾鰭截形。體呈暗青色。小魚顏色較淡,頭上半部及胸鰭基部有許多不規則藍紋,體側每一鱗片上皆有藍點,在背鰭的末2枚硬棘上有一略大於瞳孔的黑斑。成魚頭部及鱗片無藍斑,但背鰭起點下方有一寬約4枚鱗片、長約5枚鱗片的藍色鞍狀斑。背鰭硬棘13枚、背鰭軟條7枚、臀鰭硬棘3枚、臀鰭軟條10枚。體長可達100公分。
為食用及觀賞魚類。
橘色海魚 -- 赤鯮
鯛科
是美味的高經濟價值魚種,碳烤、油炸、清蒸皆可。
體橢圓形,側扁,背緣隆起,腹緣圓鈍。頭中大,前端甚鈍。吻鈍。口略小,端位;上頜前端具圓錐齒2對,兩側具圓錐齒1列,下頜齒約同於上頜齒;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基底被鱗;側線完整,側線至硬棘背鰭基底之間有4.5列鱗。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皆不延長如絲狀,硬棘數XII;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第II及第III棘約等長,軟條數8;胸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側呈鮮紅色而帶銀色光澤,愈近腹部逐漸變淡,腹部呈白色,體背側具3個黃色斑點。背鰭、臀鰭及尾鰭橘紅色,鰭膜上有些黃色斑紋。
橘色咖啡斑紋魚 - 藍豬齒魚
隆頭魚科
俗名: 四齒仔、西齒、寒鯛
藍豬齒魚肉質尚稱細緻,其鰓蓋相當銳利,處理時要小心。全年均可捕獲。
因為在口前方各有兩對犬齒,故有四齒之稱。體呈淺紅褐色,胸鰭上方有2條斜向背鰭基部的相鄰斜帶,其中前方一條顏色為黑至暗褐色,另一條則為白至粉紅色。幼魚全身都是紅褐色,斜帶乃隨成長而出現。
狹長海魚- 尖梭/黃尾金梭魚
金梭魚科
本種魚肉味不錯,油煎、紅燒、煮湯或碳烤皆不錯。台灣四周海域亦均有產。
體延長,略側扁,呈亞圓柱形。頭長而吻尖突。口裂大,寬平;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及前鼻孔之下方;上下頜及腭骨均具尖銳且大小不一之犬狀齒,鋤骨無齒。延長鰓耙數2。體被小圓鱗;側線鱗數81-84。具兩個背鰭,彼此分離甚遠;腹鰭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胸鰭短,末端不及背鰭起點;尾鰭全期為深叉形。體背部青灰藍色,腹部呈白色;側線下方具二暗色縱帶,死後不顯;腹鰭基部上方無小黑斑。尾鰭黃色;餘鰭灰黃或淡黃色。
橘紅色海魚 -- 無鰾鮋
鮋科
俗名 : 虎格、紅黑喉、紅虎魚、深海石狗公、黑肚、石頭魚
簾鯛科
俗名: 銅盤仔、鏡鯧、金鏡、加破埔
台灣分布於南部、北部、西部及澎湖海域等。產量並不很高,在一般市場上只能偶爾看見。
體近菱形,側扁而高。吻短;唇厚;頦部具一簇頦鬚。眼間隔圓突。上下頜約等長,上頜達眼前緣下方;兩頜齒細弱;鋤骨與腭骨無齒。前鰓蓋下緣具鋸齒;鰓蓋膜與峽部相連,且橫過峽部成一皮褶。鰾之側面有2對盲管突起,突起甚長且分枝極多。體被中大圓鱗,頭部腹面、吻及眼間隔處均無鱗;背、臀鰭具低鞘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前方無向前平棘;背鰭硬棘與軟條間具缺刻;胸鰭尖長,呈鐮刀狀;腹鰭第一棘延長;尾鰭雙截形或圓形。體銀灰色;體側具4-11條由黑點形成之橫帶。各鰭淺黃色;背鰭具兩縱列暗色斑點。
石鱸科
台灣俗名:黃雞仔、雞仔魚、番仔加誌、黃公仔魚、黃雞魚、三爪仔
煮薑絲、味噌湯或炭烤皆不錯。
體延長,側扁,背緣弧形隆起,腹緣略呈弧形。頭中大。吻鈍尖。口中大,端位;上下頜約等長,上下頜齒細小,絨毛狀,外列齒大;鋤骨、顎骨及舌面皆無齒。頦部具無中央溝;頦孔1對。體被薄櫛鱗,背鰭及臀鰭基部均具鱗鞘,胸鰭及腹鰭外側具腋鱗;側線完整,側線鱗數54-57。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無明顯缺刻,硬棘數XIII-XIV,第IV棘最長,軟條數17;臀鰭小,與背鰭鰭條部同形,硬棘數III,第II棘強大,軟條數8;胸鰭中長,長於腹鰭;尾鰭叉形。體背暗綠褐色,體腹白色;體側有三條暗色縱帶,但僅在幼時明顯,成魚則不顯著。各鰭灰褐色而帶黃色光澤。
鮨科
台灣俗名:橫帶鱠、過魚、石斑、黑貓仔、黑絲貓、竹鱠仔
中小型石斑魚,不是主要經濟性魚種。一般以煮湯食之,味道佳,肉質鮮美。
體長橢圓形,側扁,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6-3.1倍。頭背部略為陡直;眶間區平坦或微凹陷。眼小,短於吻長。口大;上頜稍能活動,可向前伸出,末端延伸之眼後之下方;上下頜前端具小犬齒,下頜內側齒尖銳,排列不規則,可向內倒狀;鋤骨和顎骨具絨毛狀齒。前鰓蓋緣圓而平滑;下鰓蓋及間鰓蓋微具鋸齒。下頜無犬齒。體被細小櫛鱗;側線鱗孔數46-51;縱列鱗數86-100。背鰭連續,有硬棘IX枚,軟條15-17;臀鰭硬棘III枚,軟條8;腹鰭腹位,末端不及肛門開口;胸鰭圓形,中央之鰭條長於上下方之鰭條,且長於腹鰭以及後眼眶長;尾鰭圓形。體色呈暗褐色;體側通常具有7-8條暗色橫帶;頭部有時具有從眼睛輻射出去的藍紋;上鰓蓋棘及中鰓蓋棘間具有一黑斑;背鰭軟條部、臀鰭及尾鰭暗色而具有淡藍色緣。
100.2.27 攝於 桃園縣竹圍漁港漁獲拍賣中心